———成都践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(YBC)调查
核心提示>>> ●付出了,但没有收获。王宗勇没有选择放弃:“项目计划打回来几次,我就修改几次,直到入选为止。这个机会太难得了!”
●“套用一句‘快乐52’的话———人人都有机会。”刘筱柳说,“我们希望通过Y B C ,实现一种无门槛创业扶持———既支持高端创业,也要让想开一家修鞋铺的青年有资金实现梦想”。
“怎么会哩,我的项目没入选?”听到工作人员念完首批入选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成都项目,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镇的年轻人王宗勇愣住了。尽管表面不动声色,心底浓浓的失望已漫开。为了入选,他熬了几个昼夜,精心打磨自己的创业计划。
付出了,但没有收获。王宗勇没有选择放弃:“项目计划打回来几次,我就修改几次,直到入选为止。这个机会太难得了!”
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(简称YBC)4月初在成都启动以来,工作人员便一直感受着王宗勇们的执著。“根据以前创业大赛的参加人数估计,我们原想第一年能有几百个人报名就不错了,但目前已有上千人报名,每天还以约20人来咨询报名的数量增长”。YBC成都(试点)办公室主任彭宏深感意外。
中间群体的民生创业更容易存活
一种无门槛创业扶持,既支持高端创业,也要让想开修鞋铺的青年有资金实现梦想。
现象:
在对青年创业的扶持上,存在一个中空地带。高学历青年在创业之初很容易获得孵化资金扶持,下岗青年也可以得到政府再就业性质的创业贷款支持,但在两者之间的创业者被忽略了,虽然他们也有创业的梦想和能力。
“你不要开玩笑了,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。”在电话中听到自己创业计划入选的喜讯,杨颖认为被捉弄了。
“我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,我的项目太普通了。”1个星期后,面对记者,杨颖说。她申请的创业项目是建立一家平面设计工作室。这样的工作室,据杨颖调查,在成都就有上千家。“当时申请,也就是死马当成活马医。在我的印象中,创业扶助资金不可能给我这样普通人的普通项目”。
杨颖的感觉并非完全没有依据。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成都办公室筹备组负责人、成都团市委书记刘筱柳回忆过去参与的一些创业大赛,投资者对项目和人员很挑剔,往往倾向于技术上有突破的高端项目,因此尽管参赛的项目不少,最终获得资金扶持的面却很窄。
刘筱柳说,多层次创业才能多层次地提供就业岗位。知识性创业固然高回报,但也有高风险。相比之下,中间群体的民生创业更容易存活。
所以当Y B C 出现时,立刻受到成都创业者的欢迎。该项目规定无论学历高低,所受何种教育(学校或非学校),青年们只要有好的创业点子,都可以申请免息贷款。
翻开已被成都(试点)办公室初筛的项目方案,记者看到,申请人中既有科研人员、也有公司职员,既有应届大学毕业生、也有青年农民。项目更是五花八门,民间中草药研究所、礼仪服务公司、电脑医院、家具团购企业……
“套用一句‘快乐52’的话———人人都有机会。”刘筱柳说,“我们希望通过Y B C ,实现一种无门槛创业扶持,既支持高端创业,也要让想开一家修鞋铺的青年有资金实现梦想,营造一种更为活跃宽容的创业氛围”。
已经开张并争取到好几个客户的杨颖,忙碌中告诉记者:“如果没有碰到Y B C ,我的创业至少要延后两年,可能在这期间,我已放弃了。”
重要的不是钱,而是谁教我用钱
将导师的经验和经营技巧复制给创业者,弥补青年创业者的先天不足。
现象: 创业大赛上,一支大学生团队打算作绿色蔬菜业务,认认真真做了200多页的计划书,可当评委问到他们技术支撑、销售渠道、市场调查等具体问题时,他们却集体失语。
“我可以一分钱都不要,但有导师一对一指导实在太难得。”王宗勇所说的“导师指导”,是整个Y B C 计划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条。《Y B C 典章》规定,创业青年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,将为其配备一名志愿者导师。导师来自广泛的专业领域,由企业家、企业高管、咨询师、律师、专业人士等担任。
“一对一”导师每月为创业青年提供4-5小时的辅导,并在企业建立后,继续提供长达3年的陪伴式服务。这一过程包括会面、打电话、发电子邮件等。
“创业初期最大的难点不是资金,而是经验和实实在在的经营技能。我们希望这种新模式能破解这一最难的环节。”致力于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成都团市委副书记惠朝旭说。
创业者更能感受导师培训的重要性。
在杨颖的项目复审过程中,本以为作了1个多月的调查,准备充足,但没想到一名企业家却问了个“刁钻”问题:“你做平面设计,知道各种广告牌的材料价格吗?”
“不知道。这很重要吗?”
“当然。在客户眼里,你不仅仅是设计师,更是老板。如果商谈业务时无法准确地就原材料报价,会影响客户对你的信心。”杨颖心服口服。
作为导师,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副总经理许君如想教会自己“学生”孟蕾的,不仅仅是经营技巧,还打算让她共享自己的“人脉”关系。 惠朝旭认为,通过这种模式,创业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业内人士,获得更快进入商业关系网的机会。
当然,共享不是单向的。已同意作导师的成都丰德企业发展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晓舟也有自己的期待:“企业做久了,多少有些倦怠,而跟这些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保持接触,或许会提升我的激情。”
许君如则认为:“他们甚至会启发我们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投资理念。”
“我们希望共享最终可以突破‘一对一’。”彭宏说,他们正在筹建导师俱乐部和创业者俱乐部,变“一对一”的辅导为“多对一”。导师们可以形成一种机制,定期集体到创业者的企业里轮流会诊。
93名导师“俱乐部”是关键
YBC 的着眼点是创业者,着力点却是导师,后者是能否持久的要害。
现象: 许晓舟有另一种担心。他认为,自己虽然在房地产业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,但需要扶持的创业者却很少有一开始就从事房地产相关产业的,隔行如隔山。“就算从事同一行业,创业者现在所处的创业环境和当时有很大不同,我们的指导不一定最适合他们”。
“YBC的着眼点是创业者,着力点却是导师。”刘筱柳一句话点出了要害,扶持创业新模式能否持久,关键在于导师团队能否稳定。这正是YBC在成都试点必须直面的挑战。
“我们没想到企业家们这么积极。”刘筱柳说,不到1个月,已经确定了93名导师,80%以上是我省知名企业家,其余的也均是各界精英人士。采访中,谈及参与YBC初衷,企业家们大多看作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。
“但能否持久,实在让人没把握。”有人对此存在疑虑,“比起一次性捐资,企业家们需要付出更多。YBC要吸引更多成功人士,需要一种长效机制来凝聚他们。”相关专家还建议,导师的选择不一定非要瞄准大企业,可以试试挖掘一些成功运作的中小企业家。
“YBC工作人员的素质也需提高。”采访中,一些企业家表达他们的担心:所有的项目都要经工作人员初筛,他们的眼光是否敏锐也很关键。
“我们正在思考对策。”惠朝旭说,他们奉行“一点点”原则,也就是说只要求导师每月奉献出几小时的精力和时间。同时,导师俱乐部能为企业家、专家提供平台,在高层次的社交中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“这或许会对企业家们产生吸引力”。
YBC来了。它或许还有诸多不足,但它带来的新模式给创业者带来了新希望。
|